添加时间:2023-05-08发布者:
黄孝东,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文化与基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清华大学落下帷幕,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黄孝东副教授与来自全国32所院校的青年教师同场竞技,经过激烈角逐,斩获文科组一等奖。创造了山西省在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实现了山西大学乃至山西省高校在该项赛事一等奖零的历史性突破。
据悉,本次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前期,全国1800多所高校的近50万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校(院)、市、省等多层级比拼。最终,来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1所学校的158名选手参加决赛并获奖,高校参赛率达到60%。决赛选手均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教授、副教授占到47%。
本次比赛中,黄孝东讲授的是《应用人类学》这门课程。该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社会生活规律,旨在引导学生以人类学的思维和方法审视社会、改变世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奖项的获得离不开黄孝东平日里的兢兢业业。他潜心科研,在《西北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善于科研的不一定善于教学,但善于教学的一定善于科研。”秉承着这一观念,黄孝东积极参加教学竞赛磨练自己,曾获得山西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山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
黄孝东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多项省级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纵向项目、横向项目、教改项目。在他的课堂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学术动态时常可见。学生们纷纷表示,“黄老师的课总会让我们大开眼界,时事案例里还间或夹杂着大家正在热议的网络事件,没有人会把时间消磨在玩手机上。”黄孝东还先后担任过山西大学“创新挑战杯”“兴晋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银奖。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在对教学方式的探索中,黄孝东经历了初生牛犊阶段、系统学习阶段和全面反思与提升阶段,深刻理解到教学不但是良心活儿,而且是需要投入毕生精力才能做好的事,他还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持守为基。黄孝东十分热爱自己的职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工作当中,数年如一日地扎根基础一线,培育新人。
这份坚守与热爱起源于他的家庭和成长经历。独自一人撑起家庭供五个孩子读书的奶奶,跋涉在泥泞小路去做家访的教师父母,从未放弃处于叛逆期的自己的高中语文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穿梭于森林和草原的硕士导师……一路不断成长,一路不断见证,黄孝东的心中早早埋下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种子。
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以学生为中心,爱学生、爱讲台、爱教学,对学生高度负责。在讲授《应用人类学》课程的环境人类学专题时,由于该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质,他担心学生难以理解,特意去请教了环境与资源管理学院的老师。“我和他说,你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我,你们如何做实验,如何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问题。”黄孝东听了同事的讲解,根据对方的指正进行修改,反复多次后才给学生讲授。将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环境研究取向进行比较后,学生很快掌握了人类学学科的特性。
思辨为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应当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黄孝东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学习、总结和反思,并将这种思辨的能力传授给学生。
为什么我们要用右手握手、敬礼,西方婚礼上新人进行婚姻宣誓时为什么要用右手抚摸《圣经》?看上去很完美的基尼系数真的毫无问题吗?为什么我国基尼系数很高却没有引发社会问题呢?
黄孝东经常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也鼓励学生提问。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周围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为什么会这样”“果真如此吗”成了他们常常思索的问题。黄孝东提出培养学生的四种“力”,即哲学的思考力、社会学的想象力、人类学的观察力和社会工作的社会关怀力,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国家社会的思考融入教学,启发学生思考。
此外,黄孝东秉承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态度,虚心向同事们学习请教,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在切磋交流中不断反思、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与内容。他充分融合教学与科研,既追求教学设计的基础性和前沿性,也力争让教学内容变得有趣有料。
创新为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也是黄孝东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授课时,黄孝东结合了自己学生时代表演相声小品的经历。他时而慷慨激昂,举手投足间充满了力量;时而娓娓道来,晦涩的理论被拆解、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时而诙谐幽默,丰富的表情引得学生会心一笑。随着课程内容的起承转合,黄孝东的语气、语调、情绪、表情、肢体动作也在不断起伏调整,吸引着学生注意力,增强了学生代入感,让他们在知识中发现乐趣。
黄孝东借鉴、创造了许多教学小妙招。
“黄老师在送我的明信片上附了一段夸奖我的话!”
“他给我的是根据我名字写的藏头诗!”
“哇这是哪位老师呀?我也要选他的课。”
这些学生谈论的,是黄孝东使用的档案盒教学法。他给每位上课的同学准备了一个盒子。平时盒子里放着同学们的笔记和作业,方便他对每个学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结课时会连同黄孝东精心挑选的明信片一起还给学生。明信片上可能是他摘抄的一段话,可能是他的夸赞和鼓励,也可能是他自创的诗词,但无一不是针对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性格爱好而写的。这种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合理有序,也成为师生间情感沟通的桥梁。
在讲解文化相对主义时,他创造性地将学生分为两组,让其分别扮演两个文化差异巨大的部落土著。在那一刻,课堂变成了同学们即兴表演的舞台。他们嚷着自创的部落语言,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甚至加入了许多道具,绞尽脑汁试图让另一个“部落”理解自己的想法。游戏结束后,黄孝东让两组同学在字条上写下自己对另一个部落的印象,然后再让两组同学交换字条,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对另一个群体产生误会!黄孝东说:“这种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具有多重意义,不仅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伦理,也为学生走向社会后尊重他人、他群体和他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回忆起这次课,依然认为该游戏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以持守为基,不忘初心;以思辨为骨,博采众长;以创新为魂,面向社会。以基、骨、魂为源,构建经师形象,彰显人师之光。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黄孝东时刻以立德树人的教师职责要求自己,将全部精力与热情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之中,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困惑与发展,鼓励学生站在时代高度审视自己与世界,多走多看,多听多问,赢得学生真心赞许。
毕业论文的撰写常常是同学们颇为头疼的问题。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黄娌丽在毕业论文选题上陷入了困境,她认为老年群体、儿童青少年群体等传统选题的相关文献多如牛毛,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突破的地方。黄孝东没有直接给她指定选题,而是从她日常生活中的关注点入手启发她。在得知她近期喜欢看帮人排忧解难的网络主播的视频后,黄孝东对她说:“这类网络主播做的事情,不正是我们社会工作专业做的助人行为吗?但是这些主播没有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而且采用的是线上的方式,这种方式和我们学习的传统社会工作相比有哪些优缺点呢?”黄娌丽听后豁然开朗,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设计也就此产生了。
即使不是自己直接指导的学生,黄孝东也会在其需要时给予热情的帮助。2022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武捷回忆起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惑时,黄老师也会特别认真地给她讲解,扩展相关知识,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帮助她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识。
2020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钱书含和她的一些同学们在刚入校时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什么概念,“迷迷糊糊地就选了,至于在课程引导上,包括对社会学、人类学的引导等诸多后续工作,都是黄老师帮助我们完成的。”她说第一堂新生研讨课上,黄孝东就以生动的讲解和时新的案例收获了一批“粉丝”,很多同学都在课后阅读了黄孝东推荐的书籍。钱书含曾担心,自己作为本科生,提出的问题或许不够专业,会不会因此降低老师对她的好感度,但这种担心在与黄孝东的交流中烟消云散。偶尔弄懂一些概念和题目的时间比较长,她感到不好意思,假装自己已经明白了,黄孝东还是坚持继续,直到她真正理解为止。这些经历使钱书含萌生了日后成为像黄孝东一样的老师的想法,在学习生活中也更加精益求精。
对于毕业后打算工作的同学而言,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关。找工作难,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经历了疫情的影响,不少同学甚至对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黄孝东发现这一情况后,用自己学生的经历鼓励大家。他们有的继续为本专业的发展增光添彩,有的成长为其他行业的中坚力量。通过黄孝东的回忆,同学们看到人生的选择不止一种。“课本上的知识也许会被遗忘,但从黄老师这里学到的,不放弃尝试任何一种可能的勇气将令我受益终身,纵然遇到困难,也会在试错中找到最适合的那条路。”硕士生李亦凡这样说。
黄孝东致力于达到“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境界,与学生长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他说:“教学绝不局限在课堂上,博物馆、工地、公园、街道、田间地头……只要和学生身处同一个空间,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教室。”此外,他还将教学过程看作是情感交流的过程,除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外,还发掘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关注他们的脾气秉性、生活状况、家庭状况甚至情感状况,做到有教无类的同时也让学生受益匪浅。
教育是承前启后的事业,教师的工作是继往开来的工作。尽管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成就卓越,黄孝东依然谦虚地表示“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未来的教学科研之路上,黄孝东将继续以德立学,以道成术,向同事和前辈虚心求教,探索更加多元的教学方法,永远保持对讲台和学生的热爱,坚守育人初心,争做“四有”好老师和教书育人的“大先生”!